周末·文苑
读《人生得遇苏东坡》
翻开《人生得遇苏东坡》,
仿佛看见一位披着蓑衣的老者,
从北宋的烟雨中走来。
他的一生,
既是跌宕起伏的史诗,
也是每个普通人
寻找生命答案的写照。
如果说塔拉·韦斯特弗用教育的力量
(美国历史学家、作家)
挣脱了原生家庭的枷锁,
那么苏东坡则以诗意的豁达,
在命运的废墟上
建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。
展开剩余72%苏东坡的起点是幸运的,他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,年少时便才华横溢,二十一岁名动京城,被宋仁宗誉为“宰相之材”。然而命运急转直下,让他从云端坠入深渊。乌台诗案中,他因文字获罪,险些丧命;贬谪黄州时,他俸禄微薄,困居陋室,甚至要开荒种田才能果腹。这样的落差,足以让常人一蹶不振,但苏东坡却在泥泞中触摸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温度。
在黄州,他不再是“苏轼”,而成了“东坡居士”。白天,他弯腰耕种,汗水滴入泥土;夜晚,他仰望星空,写下“江上清风,山间明月”的赤壁名篇。他研究出东坡肉的做法,在烟火气中咀嚼生活的本味;他结交渔夫樵夫,在质朴的对话里感受人间的真实。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,实则是他对生命最深情的告白——即便被命运碾作尘埃,依然要在尘埃里开出花来。
读到他晚年贬谪儋州的段落时,眼眶不禁湿润。那时海南是所谓的“蛮荒之地”,他却说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”。他教当地人识字,帮百姓治病,在槟榔树下讲学......这种在绝境中依然燃烧的生命力,让我想起塔拉·韦斯特弗在剑桥图书馆里重塑自我的身影。两个不同时空的灵魂,一个用教育改写命运,一个用豁达超越苦难,却都在诠释同一个真理: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命运给了你什么,而在于你如何将苦难酿成生命的醇酒。
最打动我的,是书中对苏东坡“不完美”的刻画。他并非天生的圣人:初入职场,他也会不适应到苦闷惆怅;乌台诗案中,他也会恐惧到想要自尽;贬谪路上,他也会因思念亡妻而泪流满面。但正是这些脆弱与挣扎,让他的豁达显得更加珍贵。就像他写下的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这不是对苦难的麻木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——他接纳了命运的无常,也原谅了人间的荒诞。
作为现代人,我们或许不会遭遇苏东坡那般极端的困境,但谁不曾被生活的洪流裹挟?有人困在内卷的焦虑中,有人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挣扎,有人为爱恨得失辗转难眠。而苏东坡的故事,像一剂古老的药方,治愈着当代人的精神顽疾。他教会我们:真正的强大,不是逃避痛苦,而是在痛苦中学会“做个闲人”——听一张琴的悠扬,饮一壶酒的酣畅,看一溪云的自在。
合上书时,窗外的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。突然想起书中那句:“人生缘何不快乐,只因未读苏东坡。”或许,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该住着一位苏东坡。当生活的风雨袭来时,他会拍拍我们的肩膀,笑着说:“别怕!且看这风雨,也能酿出好光景。”
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
供稿|苏航
编辑|李玉 校对|张晓楠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日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