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时候,我们聊游戏,聊的不是游戏本身,而是游戏背后那套叙事。
这套叙事,就像是游戏公司的世界观设定集,你说它是真的,它处处都是逻辑漏洞;你说它是假的,它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你的钱包和情绪。
最骚的操作是什么?
是拿着自家那个BUG满天飞、数值全靠口胡的早期版本,硬说这是宇宙起源、万物真理,然后指着别人家那个经过千锤百炼、稳定运行的成熟系统说:你看,我们俩材质差不多,所以我的含金量,你懂的。
讲白了,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叙事PUA。
今天我们不聊游戏,我们聊一个游戏圈外更魔幻的“叙事”问题:苏美尔那堆号称五千年的泥板文书,到底能不能碰瓷咱们两千多年的秦封泥?
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,本来是想找个“队友”来证明自己身家清白,结果一对比,好家伙,直接把自己送上了被告席。
1.
我们先来定义一下这两个“游戏道具”的基础属性。
秦封泥,说白了,就是古代的“加密快递封条”。
你写个竹简公文,卷起来,用绳子捆好,然后在接口处糊上一坨特制的泥巴,再拿老板的私印往上一盖。这坨泥巴干了以后,就成了硬块。
谁要是想偷看,要么把印章弄碎,要么把绳子剪断,无论哪种,收件人一看就知道“包裹已破损,请当面拒收”。
这套系统,突出一个严谨、务实、物理防伪拉满。
然后是苏美尔泥板文书。
按照西方那套“官方设定集”的说法,这玩意儿是五千年前两河流域人民的“云笔记”。
用芦苇笔在湿泥板上刻楔形文字,写完之后,拿出去晒干,或者用火稍微烤一下,就成了。内容包罗万象,从啤酒订单到售后投诉信,从史诗神话到法律文书,堪称人类文明的“早期版本服务器日志”。
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牛逼?特别高大上?
但你品品,你仔细品品。一个五千一百年前的啤酒供应记录,一个三千七百五十年前的售后投诉信……
说真的,这事儿就离谱。
这感觉就像是,你在一个号称是上古卷轴OL骨灰级玩家的家里,发现了他珍藏的、开服第一天的游戏截图,不仅是4K高清无码,甚至连UI都跟十年后的版本一模一样,还带玩家吐槽弹幕。
你问他这科学吗?
他告诉你,别问,问就是信仰,问就是我们“技术力”高。
承认别人优秀不难,但这种优秀,已经突破了物理学和正常逻辑的范畴,进入了神学的领域。
2.
问题的关键,出在“保存条件”这个核心机制上。
这就好比你在游戏里打到一个“不朽”词条的装备,结果发现它的“不朽”是靠风吹日晒实现的,这就很扯淡。
秦封泥能保存两千多年,靠的是什么?
靠的是火。
简单粗暴,但极其有效。
西安博物院的研究说得很明白,出土的秦封泥,普遍都有“陶化”现象。
“陶化”是啥?就是泥巴经过高温焚烧,变成了陶器。物理性质直接从“土”变成了“石”,从“易碎品”变成了“传家宝”。
这火是怎么来的?
有两种可能。
第一种,是主动“淬火”。为了让这个“加密封条”更结实,别在快递路上颠簸一下就碎了,盖完章直接送去烧,一步到位。安全第一,这逻辑没毛病。
第二种,是被动“火化”。古代处理废弃的官方机密文件,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一把火烧了。在烧竹简的时候,上面的封泥也被动地经历了一场烈火洗礼,完成了从泥到陶的史诗级进化。
所以,秦封泥能留下来,不是因为它天生神力,而是因为它经历过烈火考验,被动完成了“装备升级”。
这很科学,也很符合逻辑。
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苏美尔那一百多万块泥板文书。
按照他们的说法,除了极少数(比如那个传说中被火烧过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,但又没找到火烧痕迹,这就很灵性)之外,绝大部分,就是晒干的。
对,你没听错,就是单纯被太阳晒干的泥疙瘩。
一百多万块晒干的泥疙瘩,埋在地下三五千年,很多出土地区还是叙利亚、土耳其这种雨水并不少的地方,然后奇迹般地保存完好。
这……合理吗?!
这相当于什么?相当于你说你有一台20年前的电脑,从来没开过机,就放在潮湿的地下室里,今天拿出来,不仅主板没受潮,硬盘数据完好无损,甚至还能一次点亮,开机就是Win98欢迎界面。
你信吗?反正我是没看懂。
唯一的解释,可能就是苏美尔人民掌握了某种领先地球五千年的防水防腐黑科技,或者,就是有“神灵保佑”。
讲白了,不就是那点事儿么。
3.
最魔幻的,不是保存方式,而是这个对比本身。
拿秦封泥来给泥板文书“背书”,这操作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。
因为这两个东西,从功能定位到物理逻辑,压根就不是一个赛道的东西。
秦封泥是“消耗品”,它的核心价值在于“被破坏”时能提供信息。它之所以能“幸存”,纯属机缘巧合下的物理性质改变。我们从来没指望过用一坨泥巴来记录千秋万代。我们有竹简,有青铜器,有石头,我们对材料学有最基本的尊重。
而泥板文书呢?它的定位是“档案库”,是“数据库”,是文明的基石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一个把文明基石建立在“晒干的泥巴”上的文明,它的决策层到底是怎么想的?
两河流域也是农耕文明,也得逐水而居,这意味着环境潮湿。把一百多万份重要文件做成泥巴版,然后放在身边,这不等于把国家图书馆建在露天游泳池旁边吗?
(插一句,别说什么特意搬到沙漠里,这么重的东西,当时连个像样的轮子都没有,靠人力搬一百万块泥板去沙漠里搞异地容灾备份?这工程量和脑回路,我觉得连秦始皇都得点个赞。)
所以,当有人试图用“你看,中国的秦封泥也是泥巴,也能保存下来”来论证泥板文书的合理性时,他的逻辑链条其实是这样的:
一个经过烈火焚烧、物理性质发生根本改变、从泥土进化成陶瓷的“意外幸存者”,可以证明另一个未经任何有效硬化处理、纯靠风干、身处潮湿环境的“天然泥块”大规模、成体系地保存几千年是合理的。
这逻辑……骚不骚?
这就像是,一个游戏开发者,为了证明他那用UE5做的、号称能在286电脑上流畅运行的次世代大作是真实存在的,于是指着一个用代码写成的“Hello World”程序说:
“你看,我这个也是代码,也能在286上运行。所以,我那个200G的3A大作,也绝对没问题。”
这已经不是逻辑滑坡了,这是逻辑的自由落体,直接砸穿了地心。
4.
所以,我们到底在争论什么?
其实,我们争的根本不是两坨泥巴谁更硬。
我们争的是话语权,是对于“历史”这个终极叙事大作的解释权。
所有的历史,本质都是当代史。所有的历史叙事,本质都是为了构建当下的身份认同。
这跟游戏圈的鄙视链,没有任何区别。
主机玩家看不上PC玩家,PC玩家看不上 手游玩家。玩3A的觉得玩独立游戏的是穷鬼,玩独立游戏的觉得玩3A的是没品位的土炮。
大家都在用自己玩的游戏,来给自己贴标签,构建一个“我很牛逼”的身份认同。
放到文明叙事里,逻辑是一样的。
当一种叙事,它的底层逻辑充满了无法解释的“神迹”,充满了对基本物理规律的公然挑战,却又被奉为圭臬,成为定义“先进”与“落后”的标准时,它就已经不是历史了。
它是一种“文化商品”,一种用来规训和PUA后发文明的“限定皮肤”。
它告诉你,我祖上五千年前就在玩4K高清游戏了,你们呢?还在玩泥巴。
这时候,你拿出一个两千年前的、烧成陶瓷的、逻辑严谨的“泥巴”,对他说:
“不好意思,我们玩泥巴,但我们玩的是讲科学的泥巴。你那个……确定不是贴图BUG吗?”
这一巴掌下去,打碎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块泥板。
而是整个建立在这块泥板之上的,那个摇摇欲坠的、华丽而不真实的叙事神殿。
这很重要。
我是说,戳破这种皇帝的新衣,真的、真的很重要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股票日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