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末,一则关于“杭州某量化私募卷走30亿元资金”的消息迅速在市场掀起波澜。外界众说纷纭,矛头直指一家名为“磐某基金”的私募机构。随着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,人们才意识到,这并非单纯的“跑路”风波,而是一场牵涉FOF基金、场外配资及操纵股价等多重问题的金融罗生门。
该案件随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公众号公开披露,成为近年广受关注的典型投资事件之一。
1、从名校精英到资本玩家
案件的两位核心人物——毛某与姚某,一位出身名校、主修法律;一位拥有海外金融背景。他们曾被视为“聪明资金”的代表人物,也是一度令投资者放心托付的对象。
然而,自2017年起,两人开始通过掌控多层基金账户与个人账户,集中买卖代号为“企鹅”的股票,意图左右公司股权格局。到2020年,他们已坐上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席位。
随着股价滑落、资金链趋紧,为了维系股价,他们转而借助场外配资并实施异常交易操作。此时,“磐某基金”早已偏离了专业投资的轨道,逐渐沦为操纵市场的资本载体。
而投资者曾经的信任,也在这一刻彻底瓦解。
2、层层嵌套的FOF结构
司法机关披露,为了维持市场盘面,磐某基金通过复杂的FOF基金架构筹集了巨额配资资金。
FOF(基金中的基金)本应是用于分散风险、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投资工具,但在本案中,却被异化为操盘团队输送资金的隐蔽渠道。
经检察机关穿透式调查,发现其资金链条错综复杂:
· 上层FOF产品投资于下层私募;
· 下层私募再将资金定向流入特定账户;
· 最终形成自我循环、封闭操盘的体系。
表面上,这些资金运作似乎“合法合规”,但本质上却构成了未经许可的证券融资活动。
3、FOF配资的“隐形三宗罪”
在该案件中,检察机关首次系统界定了FOF结构下非法经营行为的三大特征:
🔴 无牌经营
相关主体未取得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资质,却实际从事此类业务。
🔴 变相获利
以“利息”或“收益分成”等形式收取额外回报,实质上属于资金借贷。
🔴 同质运作
沿用证券公司风控逻辑,通过保证金、平仓等手段控制风险。
换句话说,这类“FOF投资”不过是披着基金外衣的融资配资操作。投资者投入的资金,被卷入市场操纵的隐秘链条,而真正承担风险与损失的,最终仍是出资人自身。
4、风控人员被判刑
本案的另一大震动点,在于两名负责风控与合规的从业人员同样被追究刑事责任。其中,白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,葛某某获刑一年九个月。
值得注意的是,葛某某曾任上海嘉恳资产风控负责人,早在2021年便因IPO询价程序不规范而被上交所出具监管警示。三年后,这位“由质检转行的风控员”因参与FOF配资案再次站上被告席。
这也成为国内证券类私募机构中,合规与风控岗位人员首次被刑事定罪的案例。
案件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清晰:合规岗位不是避风港,而是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一线。当风控流于形式、职业判断让位于“指令操作”,风险就已从潜伏变为失控。
5、投资者的三点警示
从基金投资者维权的角度看,这起案件不仅涉及操纵市场与刑事责任,更为所有投资人敲响警钟——结构越复杂,越要保持警惕,洞察其真实面貌。
🔴 看清结构本质
在投资前,应仔细核查基金的投向、实际控制主体及嵌套层级,避免无意间成为他人“配资工具”的一环。
🔴 核实机构资质
若机构未取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,其提供任何形式的“资金补充”服务都存在违规风险。
🔴 审视合规独立性
合规与风控岗位能否保持独立,是判断一家机构是否稳健、可信的重要标准。
当下监管正强化穿透式审查,而投资者自身的“穿透识别力”,才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。
结语
2024年,法院一审宣判毛某等人操纵证券市场罪成立,二审维持原判。案件落幕,但对市场的警示仍在持续。从“磐某基金”案可以看到,表面的高收益、精巧的结构,往往隐藏着风险与陷阱。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,唯有回归理性与合规,才能穿越市场的喧嚣与诱惑。
当“FOF迷局”被拆解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操纵与配资,更是合规与信任的失守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唯有清醒、理性、知法懂法,才能在复杂的金融世界中真正守护自己的权益。
编辑 | 夏叶璐
股票日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